差不多

  胡适曾经写过一篇《差不多先生传》,如今想来,的确是好文章。绝不亚于《阿Q正传》。中国自古不缺阿Q,也更不缺差不多先生。如今也是如此。可以说,两者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。
 
  搞技术的搞到一定程度,遇到一时过不去的门槛,就不愿意继续钻研,而是选择逃避和自我安慰。想,差不多就行了。于是,中国的许多技术目前依然落后于世界。好多稍精密的玩意儿,质量上比不过别人,搞得大家纷纷抵制国货。
 
  生产食品的,也想着差不多就行了。结果,目前人工生产的食品,现在几乎很难找到安全的,卫生的。
 
 
  搞文学的,搞到一定程度,有了几篇不错的作品,有了一定名气,钱不愁不够花了,计算一下,后半生无忧了,也就懒得继续提高。想,搞到这样,已经差不多了。于是,到现在还没看到一部能震撼人心的作品。
 
  有人说,中国的四大发明,都不是什么精密的玩意儿。想一下,的确如此。
 
  为什么“差不多”会如此顽固的存在于中国人的思维里呢?我想,这正是乐天知命,达观,知足常乐等所谓人生哲学备受推崇的结果。
 
  在中国,人们喜欢差不多先生,而锱铢必较,钻牛角尖,则会被嘲笑。
 
  买东西讨价还价,人们喜欢差不多先生,因为他不在乎。人与人发生了矛盾冲突,人们也赞扬差不多先生,因为他大度。如果有人因为一点小事而较真,闹上法庭。那么周围的人肯定感觉他小题大做,不近人情,并为此而嘲笑他疏远他。
 
  差不多,是种忍耐,忍受,马虎和懒惰。
 
  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少数人胡作非为,而大多数选择忍气吞声,少有敢于站出来和其斗争的原因。因为差不多先生想:
  
  差不多能活下去就行了。
 

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