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中村印象(应试作文)

  毕业之后,从汴梁到郑州去北京,之后又回到郑州。两次来郑州的落脚点,都是城中村。不可否认,城中村是一个人从乡村到城市最好的过渡。低廉的消费,便宜的房租,还有慢节奏的生活。

  郑州的城中村,有一二百个之多。刚毕业的学生,进城的农民工和小商贩,占据了城中村人口的90%以上。房东大多是农民。虽然已经脱离了土地,但是身上还保留着农民的特征,有时狡黠,但大多朴实。近三年的时间,我接触了三家房东,都是挺不错的人。每月结算水电费,有的会算得很仔细,有的就大致算个数字,有的则对那些小钱并不在乎,几个月不交,也不会上门来要。和他们唯一争执的时候,就是退房走人,住不够半年,押金是死活不退的。这个还没有一个例外。房东们的生活大多悠闲。吃饭的时候,去交房租,十有八九是敲不开门的,他们下馆子去了。不在饭点,也找不到他们,大多在楼下搓麻将,或者出去溜达了。

  我的第一个房东,是个戴着眼镜的中年胖妇人,待人热情,在路上遇见你,会主动和你打招呼,但是内容大致是提醒你房租水电费该交了,或者水管已经修好,灯泡已经换了之类的。她的老公似乎是个忙人,住了几个月,从没见过面。第二任房东,夫妻两个都是有趣的人。男的瘦瘦高高,一看就是个朴实憨厚的人,说话直接,从不客套,刚去时对我不太熟悉,见面不大搭理。但是和他熟悉了之后,每次见了必掏烟。当然我是不掏烟给他的。他似乎不舍得在衣服上花钱,穿得像个民工,但是抽的烟却都是玉溪、芙蓉王之类的。这老兄颇有艳福,夫人年近四十,模样儿依然娇艳,只是有几分痴傻,倒也平添了几分可爱。或许是因为无心计,人也老得慢?老兄的女儿,二十出头,正值花样年华,模样儿和性情都仿其母亲。这母女二人惹得不少男租户平添了几分遐想。最好的例子就是,我的一个室友,曾以房东的女儿为题写了一篇1万多字的小说。但是大部分时候男租客们还都规矩,最多是和女房东开开玩笑而已。有一次网线出了问题,我下去帮着修理。他对我懂电脑很是钦佩。中场休息时拉着我闲扯,他说,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稻田,自己种地养家,家徒四壁,后来建起了都市村庄,才过起了现在的生活。有时男租客们和女房东开玩笑,说你们有钱人何必和我们这些穷人计较得那么仔细呢?女房东就会说,每月要上交很多钱,自己也很穷。但说的时候脸上分明透着苦尽甘来的幸福,所以听者也大都一笑了之。第三家房东,全家都住在一栋楼上,也是农村人。女婿矮胖,却带着一副眼镜,言谈气质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。

  在城中村里,房东属于富人阶层,我曾经见过一张丧事礼单,个个出手阔绰。他们有的在这里住着,有的则在别的地方置有房产,只有收房租时才回来一次。但是在城中村,房东只是少数,就像郑州有着大量的外来人口一样,这里的大部分人也都是外来者。这些外来者,可以分为按时出入的上班族、民工和时间自由的商贩、无业游民、失业青年、地痞无赖。

  商贩又分为两类,一类是本地的原居民,他们多是开个小店,不在乎收入多少,只为打发时间。另外一类则是外地来的,山西、四川、福建等等,不过大部分还是郑州之外的河南人。有的一个人在这边讨生活,有的则是拖家带口。有一次买小吃,和三十多岁的摊主聊天,聊起老家,居然和我同乡,也是商丘人。他为人憨厚中透着精明,吃起他做的东西,的确也是商丘风味。之后便认识了,再去买东西,总是多给一些,搞得我不好意思再常去。之外熟悉的便是两家山西面馆,一家是山西人开的,老板精明,说话时带着浓厚的山西口音。另外一家是河南人开的,老板朴实豪爽,说话一口开封味。不过两家分量一样足,味道也没什么区别。

  郑州的原居民也不是个个衣食无忧,楼下经常有骑着三轮车和城管打游击卖菜的,价格要比菜市场的便宜,他们多数是来自郑州郊区偏远的村庄。有两对老夫妻,都是六十多岁的样子,一个开杂货铺,一个开修车铺,也是本地人。杂货铺因为位于偏僻的小路上,位置不好,几乎没有生意,十天中有一两天会不开门。营业的时候,大部分时间老太太坐在店里看电视,老汉则坐在外面的凳子上看人下象棋,一间二十平方的小屋里摆着各式杂货,都蒙着薄薄的灰尘。修车铺的一对老夫妻,男瘦女胖,老太太逍遥自在,除了做饭便是闲逛,老汉木讷话少,有人时边做活,没人时便在屋里捣鼓东西,但是人很好,手艺也好,找他配的钥匙,从来不用返工。两家似乎生活都不好,但是也没什么压力,大概是不想拖累儿女,才自力更生做点小生意,赚点零花钱。

  另外一类人,便是上班族和民工了。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中学生。大学生们多数在市区的写字楼或小区里上班,中学生们则多在商铺、超市、卖场、洗车店里讨生活。他们每天早晨按时坐公交或骑自行车离开城中村,然后在傍晚或者天黑的时候回来。他们有的单身,一个人在昏暗的房间里顶着生活的压力默默奋斗,夜晚则听着隔壁的叫床声辗转反侧。有的是情侣,一边品尝着二人世界的小甜蜜和喜怒哀乐,一边憧憬着、规划着未来的家庭。有的循规蹈矩,有的消沉颓废,有的沉默寡言,有的活力四射。他们是城中村活力和新文化的注入者。他们为了生计,用自己的劳动所得,从房东和街边商贩那里换回自己的生活所需,然后又走出城中村,用自己的力量让城市的发展加快脚步。

  他们工作的时候,按部就班,大多勤奋,或偶尔油滑,失去工作的时候,又成了失业青年和无业游民。汇聚在网吧、台球厅,或者在大街上游荡着打发时间。他们往往有固定的朋友和各自的生活圈子,对住在一墙之隔的人则不大留意,很少来往。

  城中村是这座城市中最不起眼的地方,不同年龄,来自不同地方的人,在这里汇聚。在拥挤简陋的房屋间,在雨天布满泥泞的小路上,他们一起默默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、喜怒哀乐,演绎着各自的人生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