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部不算很成功的文艺片《钢的琴》,惹得了不少人的喜欢。这两天坐公交,车里的广播一直在哔哔叨叨说王千源。说做了环保大使,说最喜欢塑造小人物之类的。本来说不上十分喜欢至少还不是太反感。但是听多了就难免要琢磨琢磨。特别是对于小人物一词,听多了就感觉不大舒服。因为我也被这样称呼过,而且现在已经开始慢慢的在心里告诉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。
那是一年前一个很平常的下午,因为某些事和老板有些不愉快,和一个部门经理在楼梯口抽烟。他突然就对我说了这句话,怕什么?你要知道,你现在只是个小人物!听了这话,我居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,突然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位置。
重复一句已经很老套的话,人小的时候都有梦想。但是我认为90%的人的梦想并不是做一个小人物,或者在长大之后被称为小人物。小学时,我曾经有一段想做一名人民教师。但是当时丝毫并没有觉得人民教师是个小人物,而是认为那是一种非常伟大的职业,做一个好的人民教师,就是一个伟大的人。我有一个同学想长大以后开家卤肉店,他也没有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小人物,他感觉做一个顿顿有肉吃、逍遥自在的人,比皇帝反而更像大人物。
但是很可悲的是,根据媒体的观点,我们现在都是小人物。当然我进了城,所以比他又多了一个光荣称号“蚁族”。蚁族这个词诞生的时候,我曾经很想揍一顿创造这个词的人,可惜没有时间去找他。好在这个词和这个人已经慢慢地被淡化了,大部分人也听得麻木了默认了。
如果说蚁族是个新词(后来发现不是,早已经是某地摊货的牌子),那么小人物一词则至少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。如果现在我是一个成功的人,那么在评价一部关于底层人民的文艺作品时,我也会用这个词。但是作为一个不是很成功的人,这个称呼落在自己身上时,却感到很不舒服。我在一瞬间明白了到基层体验生活的重大意义,不亲身经历实在是没有发言权的。无论是官吏,作家,更不用说脱离生活的评论者。
说说我现在的状况吧!作为一个普通的上班族,每天除去上下班挤公交,以及忙公司的各种事情,由于没有老婆,回来之后除了吃饭睡觉,就不再想干别的事情。所以这几天,我选择看电视剧打发时间放松自己。年近三十,琼瑶金庸,早已没了兴趣,也明白了只靠爱情和功夫人是无法生活的。所以我选择了一部自己感觉有些用处的充满诡计,阴险狡诈,十分厚黑的高希希版《三国》作为娱乐佐料和学习教材。于是在公交车上听到那段哔哔叨叨之后,我就想起了它。这是一部关于卖草鞋的农民、粮食贩子,杀猪的屠夫,和一名大学毕业之后未能就业,回到农村待业的青年人的故事。按照评价《钢的琴》的标准,我认为这也是一部关于小人物的电视剧。但是评论者们却不这样认为,从古至今他们都说这是一部英雄史诗。所以这搞得我有点儿纠结,也许是我现代汉语学得不好的原因,我一时不能理解同样的底层人物,为何一拨被命名为有几分轻蔑色彩的小人物,而另一拨则被命名为比大人物一词更加牛逼的英雄。这三个词之间又有何关系。我想原因只能有一个,就是这些评论者认为把未来的王侯称为小人物实在有点说不过去。如果那样,自己算什么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