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年去南方,车路过一片山区,正值中午,看到一头牛在梯田上吃草,不时抬起头来看一眼前方,神态悠闲。这两年,在北方的平原地区,农村普遍机械化了,耕牛已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,已经很少能看到它们的身影。而在道路崎岖,地形高低不平的山区和丘陵地带,机械依然难以胜任耕作劳动,牛依然是农民家里的重要帮手。
算一算,从上大学起,我离开农村也有十来年了。十年前,即使像我家里的那种平原地区,机械也很少见,只有在麦子熟了的时候,才会看到收割机在田野上忙碌。耕种之类的工作,大部分还是人和牛一起来完成的。几千年来的基因遗传,让耕牛对于耕作有着很深刻的记忆,农忙的时候他们似乎会有一种预感,又要干活儿了。所以每次出门,不懂事的干脆躺着不走,懂事的虽然会跟着你走,但是眼神里也多少有些不情愿。就像孩子被大人带着去地里干活一样。
在我的记忆里,牛最长的年龄也就十来岁。记得之前家里喂的一头母牛,在十来岁之后,就已经老得步履蹒跚,走路都有些勉强了。十来年,对他们来说是一生,而对人来说,则还处于懵懂的少年时期。所以,偶尔的顽皮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
我们家里的那头牛,在我刚记事时就已经在了,到我上初中时才离开。那十来年,它大部分时间过得很安逸,每年也就工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其余时间都是吃饭睡觉晒太阳,让家里的人很是羡慕,感觉牛比自己有福气。而自己则要一年忙到头,没什么休息时间。平时还要给牛准备一日两餐,帮它打扫卫生。夏天即使地里没草,无活可干,为了它不饿着,也要顶着酷暑出去,累一身汗,给它弄回一大堆吃的。庄稼收了之后,还要把秸秆储存起来给它当干粮,垛好然后用泥或者塑料布遮住,避免被雨淋了发霉。每天早上很早就要起来,一边做早饭,一边给它弄吃的,往往人吃完了,它也吃完了,接着就要给他弄喝的,等它吃饱喝足了,再带它出去晒太阳,帮它打扫室内卫生。晚上也是如此,饭后在堂屋看着电视剧,一边被剧情吸引着,一边还要记着它吃饭的事儿。一旦一不小心忘了,草吃完了,肚子还没饱,就会用它自己的方式提醒你。轻了用脑袋抵抵柱子叫几声,重了直接用脑袋把槽撅了,把柱子也拔了。这样就很费事了。不仅要重新找地方安柱子,单是那几百斤重的大槽,把它重新扶上去放正了,也要几个人一起费很大力气才能完成的。所以,无论忙什么,它吃饭的事儿,是必须要时时挂在心上的。
每头牛在小的时候,都有一个不懂事的阶段,就像人。记得每次产了小牛,为了它能够健康成长,往往长到几个月大,还没有上绳。这时院子就成了它的操场。每次吃饱喝足,就必然要跑到院子里,来一二十次百米冲刺活动一下筋骨。由于体积庞大,家里的人和羊鸡鸭鹅之类的,都避之惟恐不及。而如果有狗在的话,它会对这种扰乱秩序的现象愤愤不平。虽然对方个子比自己大几倍,依然会很上火,眼冒怒光,毫不犹豫的跑过去教训它。但是试了几次之后,往往会在对方的蹄子下败下阵来,站在那里眼巴巴的看着对方不守规矩的样子,急的团团转,哼哼叫着向主人告状。牛这时也会感觉狗不是个善茬,再跑起来也会有所忌惮了。老牛这时一般稳如泰山,淡看成败,站着或躺着晒太阳,只有在主人生气了,拿起棍子教训小牛的时候,它才会扭过头来看上几眼。
牛对自己的孩子,感情是很深的,那种感情,出于本能,也很单纯,养儿不为防老,也不为什么回报。但是,有时候却丝毫不亚于人类。比如家里有了小牛,老牛下地干活了,到傍晚的时候,老牛往往归心似箭。如果没有小牛,收工之后,一般要带着它到水坑里饮些水,才会慢悠悠的回家。有了小牛之后,一切就不一样了。太阳快落到地平线,它就开始心神不宁,干活不专心了。傍晚收工,刚把犁耙卸下来,绳子还没收好,他就开始挣扎着要走了。绳子收好,他就开始以百米竞走的劲头往家赶,路过水坑时,水也不喝了,如果有人牵着它,往往被它带的一路小跑。主人一生气,要么就使劲拽拽它,要么就干脆绳子一扔,让它自己走了。等赶到家时,发现家门大开,牛已经站在院中,小牛站在肚子下昂头吃奶,老牛摇着尾巴,神情又恢复了悠闲。如果是牵着牛一起到了家,牛还没进门,就会仰头叫一声,通知小牛自己回来了。小牛正躺在地上无精打采,听到叫声顿时就兴奋了起来,站起来跑过去迎接,之后钻到肚皮下吃奶,老牛则温柔的叫着,对小牛又舔又亲,仿佛一对亲人分开了几个世纪一样。如果它们也会拥抱,肯定是抱着久久不撒手了。男人看到这种情景,会感觉牛特没出息,矫情。女人和小孩则会笑,感觉牛特聪明,又有感情。
如果回家是久别重逢,出门几乎就是生离死别。人要分两拨行动,才能把这对母子分开。老牛走的时候,一步三回头,要费很大劲才能牵出院子,小牛则是寸步不离,要另一拨人想办法拦着,才能把它留在家里。老牛走了,小牛没人罩着,会显得失落,没了安全感,也没了精神头,不撒欢了,每天必进行的锻炼项目,进行时也低调了很多。老牛和小牛刚分开不到十来秒,彼此的眼神里已经满是离愁和思念。
不过,这也许和牛的命运有关吧!的确很多牛走出家门之后,就再也没有回来。所以,它们也无法确定,哪一次离别还可以重逢,哪一次离别就是永别。有的牛出门之后,便被卖到了很远的地方,从此再也没见过一面,有的直接卖给了屠夫,真的成了死别。记得有一次家里的一头小牛,在一岁多时被卖掉了。快一个月的时候,突然有一天就跑了回来,站在老牛的身边不愿意离开。直到买家过来才好不容易牵走。有几次父亲去赶集,在路上见到了卖出去的牛。回来说,我在路上见到咱家的那个牛了,它还认识我,看到我了,叫着向我打招呼呢!每次遇到这样的情景,我和弟弟妹妹都是既伤心又庆幸。伤心的是他们的分别,庆幸的是毕竟没有卖给屠夫,牛还好好活着,就像嫁了出去,找了个好婆家一样。最重要的是,这样老牛知道了,就不会那么伤心了。每次卖牛,我们都要提建议,不要卖给杀牛的。家里的大人每次都答应。不过,最后还是有几只牛被卖给了屠夫,我们知道了会很不满,父母则会解释,屠夫出价高,家里需要钱,没办法,不卖你们的学费怎么交呢?我们听了也就无话可说了。
当然,除了这些,牛在家里扮演的主要角色,还是个劳动者。农村养牛,都是看重它的实用价值。耕地、播种、施肥甚至除草,都是需要牛出力的地方。有耕作经验的牛,在这方面是很专业的。在田垄上,让停就停,让走就走,步幅小心,不踩庄稼。有的牛干活时,需要人在前方牵着带路,有的牛不需要带路,可以沿着田垄自己一直走到头,到地头之后,自己转过身来,走到下一行停下,一点不差。其聪明程度让人惊讶。家里如果有一头这样的牛,就是炫耀的资本,家里的骄傲。主人待它也会特别好,比如会经常帮它整理身上的毛,很爱惜的抚摸它,拍拍它,吃饭的时候给它多加些好料,尽量给他吃新鲜可口的。这也算是人对牛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吧!
牛在一户人家住久了,就成了家里的一员,对家很有感情,家里人也对它很有感情了。记得家里的那头母牛在老的走不动的时候,家里人普遍感到焦虑和伤感。农村人没文化,不会做出等牛老了,把牛埋起来,建个坟这样在小说和电视剧里才会发生的事。村里的风气也不允许这么做,人给牛处理后事,是从来没有过的规矩,不合常理的事,是没人敢做的。所以,我们都很清楚它最后的归宿,但是又实在不忍心。在它被牵走的那一天,家里人都很伤心。而当陌生人牵过它的缰绳,牛似乎也感觉到了什么。还没走出家门,我们都看到它哭了,很大的两坨眼泪,在眼里打转,之后顺着脸流了下来,然后平静的跟着人走了,没有任何挣扎。那一瞬间家里的人都很难过,小孩子们差点哭了出来。妹妹不愿意看到这一幕,早早躲到了房间里。之后的一连好多天,家里的人都若有所失。好多年,在闲暇的时候,父母和我们聊起天,望着空空的院子,还会时不时的提起它。
2014.2.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