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家、道家与心理辅导及品牌

       在《西游记》中,帅哥唐长老西行之前,曾经表过态,说要取得大乘佛法,保佑唐朝基业千秋万代,永霸江湖。对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。一是这和尚的确有忠君爱国思想,二是此言纯属忽悠,目的是向当时的福布斯排行榜首富,李氏企业董事长兼CEO,著名民族企业家李世民先生拉点旅游赞助费。唐长老西行的真正目的是普度众生,脱离苦难。用时髦一点的说法就是——拯救世界。
 
       提到这个目的,许多人就要忍不住发笑。所谓神仙法力,纯属虚构,唐长老也不是内裤外穿的超人,区区几本书,岂可普度众生。但是历史以及无数人的亲身经历证明,这一点的确做到了,不服是不行的。他们的独门武器不是几本佛经,而是后来才出现的一个词语,心理辅导。
 
        比如,某老兄生活压力大,干啥啥不顺,饱受打击,正准备悬梁自尽,一了百了。恰好这时一个和尚路过,对着这位老兄说了几句话,这些话大部分都是从佛经中学来的。老兄听完,马上豁然开朗,把绳子一扔,又对生活充满信心了。
 
       又比如某位老兄有点先天心理变态,以抢劫别人,给别人制造痛苦为自己幸福的源泉。整天领着一帮小弟拿着大刀扛着板斧拦路抢劫,非礼女同胞,杀人越货。不仅自己良心有负担,而且害得更多人掉进了苦海。结果有一天遇到了一位和尚,和尚和他聊了聊,老兄听了忽然想明白了,关门歇业,自己心理轻松了,也不去祸害人了。
 
       有人说,种种孽障,皆是心魔。言下之意,人就像一台电脑,除了硬件上的故障,绝大部分时候,基本上都是软件系统出了问题。比如先天性心理障碍,可能就是在装系统时在科技市场买了个不完整的盗版盘,或者是下载系统包时,网站没选好,下了个非完整版本的系统。结果一运行,就出问题了。后天性的心理障碍,就像电脑中毒导致系统文件失效、丢失,或者该打补丁时没打补丁,该清理插件和系统缓存时没有去清理,导致内存,cpu负载过大,最后出现黑屏蓝屏以及系统崩溃。这时候和尚就像个修电脑的,一出马轻松几招就把问题给解决了。
 
     扯得有点远了。总之呢,佛教普度众生,拯救世界,主要是通过心理辅导进行的。和尚这一职业,可以称为较早的心理辅导专家。他们发现,无论是个人出现问题,还是社会出现问题,归根结缔是部分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。
 
      但是,如果说佛教是人类这所大学中最早出现的心理学专业,估计中国人还有西方人都会感到心理有些不平衡。毕竟佛教发源于印度,是印度阿三的发明,落后、昂着脖子看人的滋味总是不好受的。西方人太遥远,咱管不了,但是就中国人而言,对这一点大可不必感到自卑或者对外邦顿生向往以及景仰之情。因为佛教虽然是很专业的心理辅导,但是并不是垄断的。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原创的,土生土长的心理辅导理论系统。最为杰出的代表就是道家。
 
     说到道家,这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。如果问这门学问是研究什么的。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,不是研究锁的。而是研究道的,何为道,一句话是说不清楚的,玄而又玄谓之道。自己悟去吧!道靠的就是一个”悟”字所以称为”悟道“。但是道教的开始,理论系统是很简陋的,《道德经》不过五千言,易经也是简约主义的开山祖师,简而又简,简到一般人看不懂。所以,刚开始的时候,道家的心理辅导课程很少有人能修到及格。直到一位高材生——庄子的出现,他针对上一代流传的教科书,又专门编撰、出版了一套辅导教材,由于写的非常好,实用性很强,而且又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,很快大受欢迎,市场供不应应求,成为专业教材——《南华经》。这个《南华经》的写法和佛经是有些相像的,佛经说一个问题可以用一本书去详细解释,反复解释,不厌其烦,生怕听不懂。庄子同学也做到了这一点,为了让人充分的理解,又举例子又打比喻,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。
 
       学会了就可以用了,道家的心理辅导功能通过庄子同学的改造大大增强。比如李白和苏轼同学,说话比较直,上班时不受老板赏识,经常被调换工作岗位,降薪降职,心里就有些想不开,出现障碍了。但是背两段道家的教科书,很快就自愈了。
 
      再回来说佛教,说到道家的悟道,就不能不说说佛教的参禅(这两位一直是同级关系)。说到佛教,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,物极必反。过于简单了固然不易被理解,但是过于具体了也不利于掌握。就像佛教,刚开始用的是印度的翻译教材,各种教科书加起来,得专门盖一栋房子才能装得下,对于想演习这门课程的人来说,功课相当繁重,人生短短几十年,结果很多人一辈子都耗进去了,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。最后搞得自己都挺有郁闷,更谈不上去给别人做心理辅导了。这个时候道家的威力就显示出来了。一本道德经加一本南华经,胳肢窝里一夹走到哪看到哪,携带非常方便。由于功课容易学,到皇帝老儿那里工作也好找。如果想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,也轻而易举,搞得和尚们非常羡慕。于是决定借鉴学习,化繁为简,于是,就有了禅和参禅。还专门出版了辅导书籍,把小山一样的教科书概括一下,浓缩成了薄薄的几本,易携带而且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,用起来也方便了。于是在市场上的欢迎度大大提高了。和尚们又利用道家版意识不强的缺点,”抢注“了”悟“这一专利,搞得普通人都认为”悟“是他们发明的。其实他们的真正发明是敲脑袋,大声咋呼、揍一顿等辅助性手段。虽然简单,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果。再加上道家后来出了很多不肖子弟,热衷上了化学研究和食品制造,还出了食品安全问题,搞出了人命,品牌美誉度大大降低。于是佛教的风头很快超过了道家,搞得如今人们都感觉还是佛教专业些,心理上一出现问题,都去看佛经了。
 
      扯到这里,再从两家的发展,来看一下品牌的创立、发展和维护的问题。不难看出,品牌创立之初,想被市场接受,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,首先要赋予品牌以精神,比如普度众生,同时还要夸张,要有功能性承诺,比如,能度一切苦厄。在品牌的宣传手法上,要不拘一格,比如说唱、小说、戏剧,编个品牌故事(释迦摩尼、弥勒佛等),找个品牌代言人(唐长老),写一篇维护品牌形象,打压对手的软文(《西游记》),还要及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品牌运营措施进行调整(禅宗)。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让品牌能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和信赖,让消费者感到你是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(普度众生),还包括产品质量((心理辅导效果很好),重视提高用户体验度并愿意向竞争对手学习(禅宗)。这些佛教都做得非常好,堪称典范。
 
      道教来说则略输一筹,先是品牌故事编的没人家牛(老子出函谷关,很平淡),再是不停的换品牌代言人(如太上老君、玉皇大帝、元始天尊等),搞得品牌形象不统一,营销软文写得没人家好(封神演义),最关键的是,品牌定位不明确,宣传语不统一(哲学、心理辅导、治病、驱邪、长生不老),再加上盲目扩张业务,产品质量又出了问题,添加违禁成分(贡),严重危害了消费者健康(很多皇帝挂掉了)。于是虽然也有自己的特色,现在却奄奄一息了。 一着不慎,满盘皆输,可见无论哪个行业,做品牌都是系统工程,每一处都不可掉以轻心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